追溯水稻的“前世今生”
——以大米为例的节约粮食调查体验活动实践报告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 林娜 罗瑶
一、活动背景
中国需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上的“十六连丰收”,但人口多、土地贫瘠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改变。实行厉行节约,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灾难的一年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节约粮食”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就更加重要了。
青少年科技调查体验活动是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基础性、普适性活动,影响力显著。参与本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能切身体会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真正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我校自2013年起开展水稻种植特色项目活动,并开辟了首个广西校园水稻种植基地——“梦田”,让学生体验种植、观察、分析、收获的全过程,亲历生命的成长。因此,开展节约粮食系列调查体验活动,我校拥有良好的基础,学生也有持久的热情。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开展“追溯水稻的‘前世今生’”活动,让学生了解水稻的培育历程及去向(包括主食、副产品、厨余垃圾等),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节约粮食的活动和科学调查活动,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亲自种植水稻,学习维护水稻种植(除虫、驱鸟、施肥等),并设置光照不同等变量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此后,还要实地考察厨余垃圾的处理,并能和同学们分享活动所得。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牢固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节约粮食的先锋,让学生亲历整个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切身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及增强要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的意识。通过活动达到教育每一个孩子,影响每一个家庭,从而带动整个社会。
三、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结合学校劳动月活动,带领全校师生学积极参与到劳动月活动中来。使全校师生知道调查体验的活动过程,活动的时间以及活动目的,结合勤俭节约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科学研究活动
1、大米怎么来?
文献阅读,调查水稻的发现及来源。
对于记忆中一直活跃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的水稻,学生曾提出疑问:“那水稻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相关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稻作起源于何时?发祥于何地?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或者印度支那?这些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重要理论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中国是种稻历史悠久、稻作记载文献最为丰富的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基于上述情况,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学习平台查阅文献,进行了中国稻作起源的调查研究。

图为学生的研究成果《中国稻作起源轴》
2、大米到哪去了?
解决了稻作起源的问题,善于观察生活并勤于思考的学生们又提出了新的疑惑:“我国水稻种植的面积广,产量高,但其实每天吃的主食并不多,大米都到哪去了呢?稻谷中除了大米外的副产品呢?”经过学生们的积极查阅及对时事的追踪,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
学生们还对比了国际现状,发现:发达国家稻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普遍达到 90%以上,其中日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达到30%以上。稻米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直接影响我国稻米加工的资源利用率与增值效益。
了解对比更深入的具体数据后,学生们做出了如下结论——现阶段,我国稻米加工有效利用率只达60~65%,副产品深加工利用极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学生们满怀憧憬地表示:据世界发达国家稻米深加全利用经验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因此,稻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我们的水稻还大有可为!
3、国际粮食现状
“我们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了,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呢?为什么新闻中还有那么多人忍受着饥饿?”心怀家国天下的同学们又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方。经过对时事新闻的追踪与了解,他们对国际粮食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
他们发现,非洲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长期饱受饥饿威胁,而在后疫情时代的现在,情况愈演愈烈,甚至在美国也有近一半的受访者报告,新冠肺炎大流行威胁了食品安全。除疫情外,严重的蝗灾也在威胁着非洲和南亚的一些国家。2020年,东非经历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蝗灾。
(二)科学实践体验活动
1、种植水稻活动
(1)科学探究实验1——不同光照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的节约粮食教育,不仅止于口头的说教,本次活动还采用躬身实践的方式增加体验进行教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学生重现诗词中描述的场景,像农民伯伯一样辛苦劳作。
基于此理念,我校选择今年成功竞标“梦田”种植的星梦8班(三年级8班)成为本次节约粮食活动的先锋。此外,学校还特地邀请了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艺师梁益珍教授教学生们识别水稻和讲解水稻的种植方法。

图为学生在梁教授和老师的指导下种植水稻
同学们还组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梦田两侧柳树遮荫程度不同造成的光照差异,探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两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水稻成长的数据统计,及时总结,通过亲身实践、对比实验来探究学习优质水稻的种植技术。
经历了从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近4个月的细心呵护,同学们辛苦种植的水稻(早稻)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图为同学们在收割稻谷
(2)科学探究实验2——粳稻与糯稻的生长历程对比
这一次,同学们选择探究的是粳稻与糯稻的生长历程对比。一块稻田拉线分开标记两侧,不同的品种--粳稻与糯稻,分享着同样的水土、空气、肥料等环境因素,会有什么差异呢?
2、体验手工制作南宁特色食品
由于只能小规模地种植水稻,无法收获足够的稻米进行食品制作体验。学校特意联系研学基地(古岳文化村)为学生们提供了广西特色食品(粉利、粉虫)手工制作体验。

图为同学们在古岳研学基地体验手工制作粉利、粉虫
体验了从最初的一颗颗米到最后餐桌上的粉利,同学们更能明白每一口粮食都来之不易,都需要被珍惜,更能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三)实地考察活动
1、学校班级及食堂考察活动
为了更好的宣传节约粮食,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活动伊始,我们就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食堂进行考察。同学们向食堂负责人调查学校每天所用的食物品种和数量,并调查每天丢弃的食物数量。
从学生调查得到的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出,四年级各班的总剩饭量下降了32%,五年级的各班的总剩饭量下降了26.5%,六年级各班的总剩饭量下降了33.3%,四五六年级共27个班的总剩饭量下降了30.6%。显而易见,本次节约粮食活动成效显著。
2、探访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BOT)
如果没有被吃完,剩余的大米会流向哪儿呢?同学们顺着学校食堂找到了垃圾回收站,通过询问工作人员,学生们最终知道了南宁市的厨余垃圾最终都由广西蓝德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回收处理。经多方联系,学校安排学生对广西蓝德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厂房进行了实地考察活动。
经介绍,在工厂车间中,餐厨废弃物统一按固体废物处理方法处理。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具体的处理技术有填埋、焚烧、堆肥、发酵等方式。
经过这次实地考察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及再资源化的难度,也更明确了餐厨废弃物最终给环境治理等带来的重大压力,更坚定了要号召大家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决心。
四、活动收获与体会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居安思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需要有关部门齐心协力,需要亿万农民辛勤耕耘,同样需要你我他每一个人勤俭持家,珍惜一箪食、一瓢饮。
我校开展的节约粮食系列实践活动充分落实了习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生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从小科学认知粮食,从我做起,自觉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科学膳食,从而更加自觉地加入到珍惜粮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使节约粮食的理念深入师生、家长、市民的脑海,以构建节约型校园共促构建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