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水善用 导之于行
——科技调查活动报告
梁河县芒东镇民族小学 屈生福 张德强
一、活动背景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命脉,无处不在又变化万千。人类利用水来改变世界,却因为无序开发造成了全球性的水问题,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我国是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当前新形势下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等突出水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障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想实现人类与“绿水青山”的永续和谐,开展 “知水善用”主题活动,就要引导青少年从认识自然水出发,在调查体验活动中,认真聆听水的呼唤、自然的声音,跟踪自然水足迹,探寻水与自然生命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对水资源、水生态、水利用和水净化四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导之于行。
二、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的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理解水循环并制作模型;
第二部分理解土壤中含有水和不同位置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不同;
第三部分了不同水质的比较及水的净化;
第四部分探究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三、活动目标
1、理解水循环的模式和土壤中含有水。
2、通过阅读资料、实践探究,知道不同的土壤位置、不同的植物中的含水量不同。
3、通过采样了解不同水质之间的性质差异,在活动中了解污水的净化方法以及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制作海上、陆地、陆海三种水的循环模型和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直观感受水通过不同的形式在海陆空之间不断循环,形成庞大的闭合环。
5、认识建立模型的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减少个人水足迹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合作成功的愉悦之情。
四、活动实施过程
(一)、身边的天然水调查活动
家乡水资源调查活动有两个任务,五项活动,活动组的成员在家长的配合支持下,如期开展,效果显著,成果喜人。
1、活动中老师让学生阅读网络、图书资料,了解不同天然水的形式、状态、来源及作用。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身边天然水的调查报告。
2、在地球上不同形式的水体通过不断的互相转化,以三态的形态广泛存在于海洋、陆地、大气之间循环,老师采用实验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活动,认真观察,围绕问题现象展开讨论,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在学校信息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家乡水地图的绘制。

水循环体验活动
(二)山水植被和谐共生
水是植被生存的支柱,也是生态环境的的基本要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反过来,植被的状况也决定着生态环境的质量,对水资源的影响巨大。
1、用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探寻土壤的含水现象,让学生通过亲历行为真切感受水在土壤中的存在,然后分析原因,解释现象。
2、教给学生土壤含水量的计算方法,设计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水量的存在情况的探索活动,认真记录,并试着用柱状图来分析现象,寻找问题的答案。

土壤含水量随土壤采样深度变化情况

土壤含水量随环境变化情况
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并不绝对。
(三)水与我的生活
从生活用水哪里来,身边的浪费水和水污染的现象,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等角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调查家庭生活中的用水情况。
1、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与学校领导、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我们的家庭用水踪迹和水的消耗情况等,完成用水指南和家庭用水水源图绘制。

绘制家庭用水水源图
2、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用水的采集,并做好观察记录和检测,发现水被污染后的变化。
3、做好家庭年度用水的统计,并填写统计表,了解家庭水费变化的原因是用水量变化引起的,明确阶梯水价实施的意义。
(四)净化污水行动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净化污水是湿地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活动围绕湿地能净水的原因、当地净水的优缺点方面展开探寻答案之旅。
1、阅读资料,掌握一些湿地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利用春节期间让家长去实地参观南底河湿地公园,欣赏风光,了解风貌,思考湿地净水的原因。
2、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净水高手的比拼活动,诠释不同植物净化污水的能力做好记录,并合作进行寻找答案探索,丰富体验活动的内容,感受探究活动的魅力。
3、了解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原理,以组为单位进行湿地公园的设计体验,形成成果,相互交流,共同修改提升。
五、活动收获
1.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学生能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家乡水资源中的天然水的存在状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地寻找身边的天然水,学会阅读、观察和记录,制作简易模型,大致了解家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传播、推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放飞科技梦想,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空间。
2. 通过调查依据计划推进调查,知道水是土壤的构成物之一,土壤的含水会随深度变化和植物的不同产生变化,环境含水量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有影响,让学生与土壤和植物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使学生能用更科学的态度去进行宣传,把科学的论据带进家庭,带入小区,为学生搭建了服务社会的桥梁。
3.通过对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对水样的采集、保存和与检测,了解家庭用水情况,计算一天的水足迹,呼吁人们节约用水,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创建和谐生活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学生拓展了科学探究的平台。
4.通过对生活区水资源的调查,让学生利用收集的数据,去宣传保植物净化水的作用,湿地对保护当地环境的意义,并通过设计湿地绿地,深化护环境的意识,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同时呼吁广大市民的在日常生活中不乱丢乱排,注重生活细节,提倡节能减排,守护美好环境,建家居家园,更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
5.通过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水与人们的关系,并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做一次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尝试,为学、思、行、悟搭建协同协同作战的平台,让思想产品转化为行动蓝图。